【校友故事】海的味道我知道
添加时间:5/14/2015 点击:6407



文/丛  威 

        如果不是两年前当选为山东大学(威海)北京校友会的首任秘书长,我也许不会在毕业后有那么多次“因公”回母校的机会,也就不会如此真切而深刻地去感触一种世界上最质朴深沉的情感---校友对母校的情怀。在我担负起北京校友会秘书长这份责任的两年多时间里,不知道多少次看见了老同学重逢时的激情拥抱和感动泪水,说不清见证过多少回老校友对素昧平生的年轻校友无私地施以援手,没算过倾听了多少校友向我吐露毕业后对母校、对老师和对大学时光的无尽思念。我能理解这种感情,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青春记忆:我们都曾在那片湛蓝的天空下呼吸,在幽静的先贤林中漫步,在松软的沙滩上吹拂海风。玛珈山上回荡着我们相同的青春歌声,金沙滩上记录着我们相似的青春足迹。在最纯真美好的大学时代,我们的身体和心灵被赋予了深深的山大烙印。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有着相同并且永恒的海的味道。
        海的味道,是我记忆中分量很重的一个“板块”,现在也是我对母校记忆最精炼的表达。我是海边长大的孩子,我的童年记忆里满满得装着沙滩上垒的城堡、有些腥气的拂面海风、退潮后海滩上遍地的贝壳和小螃蟹、与海浪搏击时缠住小脚丫的海草……十二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我选择了同在大海边的母校,也许就是想追寻这种久违的海的味道吧。记得两年前的5月,我回母校参加一个重要的校友活动,住在山大威海国际学术中心一个面向大海的房间。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我被窗外海鸥的叫声和海浪轻刷海滩的声音唤醒。有过海边游历的人们都知道,这种唤醒与上班的日子被闹钟叫醒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推开窗子,满眼都是大海。海的边际,新一天的太阳已经点燃了海天交界一线。在太阳跃出海面的一刹那,金光“遍染”了海面,“羞红”了海滩,“招惹”了海燕,海边小城威海慢慢热闹起来了,而这片碧海环绕中的我的母校也开始了繁忙的一天。有幸目睹这壮美的一幕,我方更加敬畏于大海含蓄的奔腾的力量!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成了一个广告迷。我经常与校友们分享的、用来表述我所理解的校友会存在价值的一句广告语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认为,校友毕业后的个人努力是为了“自己好”,而校友会是为了搭建一个校友间互助合作的平台,让更多的“自己好”带动为校友这个群体的“大家好”。“自己好”算不得真的好,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现在,校友会的工作已成为我本职工作之外一块“幸福的负担”,我为实现这“大家好”的梦想持续地工作着。如果,还是用一句广告语来总结我四年的母校回忆的话,我想一定是---“海的味道我知道”。
        这“海的味道”是什么?只有亲身走过四年大学路才会知道。我的大学四年就像大海一样,有高潮,也有低谷,有的事如海上日出般壮美,成为人生记忆的亮点终生难忘。而更多的事情像潮水冲刷海滩般,忘得无影无踪……
        笑声满校园
        不得不承认,母校许多领导、老师还记得我这个已经毕业八年的学生,不是因为记得我大学时学习成绩还不错,而是因为还记得我表演的相声。有时候在偌大的北京城偶遇陌生的校友,他们能立刻认出我,并叫出我的名字,大多还是因为他们曾在大学时看过我表演的相声。
        我从上小学时就喜欢相声,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相声可以换来笑声,给观众带来欢乐。小学六年级时,第一次登台演出。看着台下的观众被我逗得前仰后合、笑声不断时,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有成就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了。后来因为紧张的学业、高考的压力,不得不把这一爱好埋在心中。上大学后,我打算继续我的相声爱好,用我的相声表演让笑声满校园。我觉得,既然爱好就要爱好出点名堂。
        在军训期间的迎新生文艺晚会上,我看到了与我同级的法律系(即2004年之后的法学院)两位同学表演的相声《反正话》,其中的逗哏演员毕博浩台风稳健、功底扎实、舞台表现力强。当时我想,如果能与他成为搭档,将来一定能在大学四年里实现我笑声满校园的梦想。没有想到的是,我俩一搭档就搭档了四年,成了那四年里学校里历次大型文艺活动中都少不了的“相声铁搭档”和“校园开心果”。
        毕博浩擅长逗哏,而我主攻捧哏。我俩无论是表演风格、言谈个性、舞台张力,甚至是个头容貌、生活习惯都与经典相声教材中关于捧逗的互补特性相吻合。我俩有着相同的爱好,这是我们默契合作的基础。我们不但经常在一起切磋表演技艺,有时候还共同搞相声创作。记得那时候我俩表演的很多段子都是原创的,当然也包括不少我们在原有段子的基础上,加入了身边的校园生活元素改编的。比如我们在2003年专门为“阳光三月”文艺晚会创作的《“校”林广记》,取材的背景就是当年学校为方便同学间联系,开通了宿舍间免费内线电话。而我们的段子就是讽刺了那些开通免费内线后,无所事事、“煲电话粥”而影响内线正常使用的同学。还有2005年我们为校园推广普通话晚会创作的段子《梦想剧场》,讲的就是同学小李不愿学习普通话,硬是要用方言表演节目参加梦想剧场海选,闹出了好多笑话,最后惨遭淘汰的故事。我和毕博浩表演的相声,很多都是讲同学们熟悉的校园故事,其中有的主人公可能就是身边人,说的事物也许就是身边事,所以我们的相声能够被大家记住,甚至有些台词还会成为当年的校园流行语。我的体会是,相声节目要得到观众认可,必须“接地气”。

                                                                                         (右立者为本文作者)
        这四年我与毕博浩的相声往事,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我俩的三次“专场演出”。一次是2005年11月25日,校团委为我们俩举办的“回眸一笑乐众生”丛威、毕博浩相声专场演出。从当时来讲,这是母校历史上第一次非艺术类在校生举办的个人专场演出,这也为后来有艺术特长的在校生举办个人专场演出开了先河。晚会历时近三个小时,我俩精心准备了八个段子,其中《卖车》、《懒汉》还有最后几个返场小段都是为这次演出专门创作或改编的,主要也还是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在演出进行当中,韩圣浩校长结束了另一个重要的活动专程赶过来为我们捧场。校长为学生个人专场演出捧场,至今都让我感到意外、惊喜和感动,也让我和我的搭档有更足的动力去为校园增添欢笑。我所说的三场专场演出,其中第二场是指2006年的6月,威海校区团委社团管理办公室(现在社联的前身)组织社团交流代表团赴济南总校,与总校社团联合会进行了一次交流。交流活动的最后一天晚上,我和毕博浩在兴隆山校区举办了相声专场,作为威海校区社团发展成果的汇报展演。现在回忆起来,这次专场的整个筹备还是比较紧张的。整个交流活动的行程安排的还是相当满的,我和毕博浩都是在赶路的车上讨论段子、溜活(相声行话,就是排练),就连主持人都是在车上现指定的。在去往兴隆山校区的路上,我们还在商议节目的次序。最终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至今记得时任山东大学团委副书记马晓琳老师和时任威海校区团委书记杨玉老师当时几乎笑僵了的表情。那是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晚会结束后回到中心校区已经十一点多了,意犹未尽的我们跟杨玉老师围坐在邵馆对面的草坪上畅谈校园文化建设。杨玉老师的一句话至今我都捧为经典:“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校园文化”。后来我在北京校友会创办海之声校友艺术团时在后面又加了一句,“一流的校园文化需要广泛的校友参与作为延伸”。这样一来,杨玉老师这句名言就顺理成章地被我剽窃掉了。第三场专场指的就是我们毕业前夕,校团委专门为我们举办了一次告别校园专场演出。这一次的主角,除了我和毕博浩,还有我俩的另外两名“圈内好友”,我们四人都是毕业生。这次捧场的嘉宾除了韩圣浩校长、陈冠军副校长外,还有两位团市委的老师。齐鲁电视台、威海晚报、烟台晚报都作了报道。当时正在威海休假的姜昆先生恰巧看到了《威海晚报》上我和毕博浩的专访,于是就有了后来我和毕博浩在济南与姜昆先生的那次会面。顺便说一下,毕博浩现在是济南校友会的秘书长,这种机缘巧合是怎么个意思,我一直猜不透。


        我常想,如果不是母校这种以学生为本、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学生工作理念,我和毕博浩恐怕不会有这么多展示个人专长的机会,更不可能有自己的专场演出。是母校给了我们舞台、实现了我们“笑满校园”的梦想。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也应该大胆的爱好,爱好就要爱好出个名堂。由此说来,母校的海的味道,就是开放包容的味道,是海纳百川的奔腾气魄。
        全心为社团
        对于母校另外一段无法忘却的回忆,就是我与社团结缘、全心付出的四年。之所以说全心付出的四年,是因为我大学四年都从没有离开过社团。大一时,我作为新生加入了七个社团,并担任了当时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的副会长、会长。当时,我是唯一一位大一获任会长的“年轻人”。正是因为我大一做会长,我深知“太年轻”做会长的弊端,也切身体会了搞好一个社团的不易。我知道社团发展的体制障碍所在,于是我在大二当选九届校学生会社团部(现在社团联合会的前身)部长后,在团委的支持下,推动了社团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制度、社团活动考核制度、社团负责人选任与考核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化建设。大三,我卸任社团部部长,回到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担任秘书长,在社团内部规范化管理和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大四,我又创建了星星笑曲艺社。
        可以说,我的大学四年是与母校的社团共成长的。忘不了,我在校学生会社团部时忙碌的每一天。最让人难忘的,是我们成功举办了山东大学(威海)首届社团文化艺术节,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学生社团代表大会。这两件事情的意义在于,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先锋军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在全校师生间做了一次丰富多彩的集中展示。说得更大一点,向全校展示了不可小视的“社团力量”!我记得当时我提出的社团文化艺术节口号是“社团品牌 品牌社团”。我的想法就是让所有社团集中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亮绝活”,打造出若干个经得起历史推敲的品牌社团,树立几个响当当的“社团品牌”。我记得那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社团的活动,而我每天都在“加班”,我称之为“社团部马拉松”。至今记得,作为社团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的“社团之夜”上最后一个节目---中华民俗协会选送的新疆舞蹈《古丽》---那悠扬的新疆民歌前奏响起之时,全场观众与十几位走入观众席的“维吾尔姑娘”一起拍手欢歌热舞的热烈场面。在那种气氛下,我也不由自主的加入了舞蹈的行列。谁能感受到,我当时那种成功后的酣畅和豪迈之情?
        现在母校的学生社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我在校时不可同日而语。我创建的星星笑曲艺社已两次获“全国十佳学生社团”殊荣,以至于每次我回母校,当别人介绍我是星星笑曲艺社创始人时,竟会收到崇敬的目光。这些,都是我当时连想都没想过的事情。我之所以看重大学时社团的这段回忆,是因为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每个人的大学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精彩和属于自己的舞台。而社团恰恰就是这个舞台。母校给了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我也愿意为同学们搭建这个舞台而工作。我有幸,我的大学时代恰好是母校社团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所以说,是母校的社团成就了我,而不是我成就了母校的社团。在那个快速发展的大时代面前,我作为社团部部长别无选择,只能一往直前。由此说来,我心目中母校的海的味道还是奔流向前、永不退缩的上进精神。
        其实我还想说,海的味道原本应该是苦涩的味道。没有谁的母校回忆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曲折和烦恼。我的回忆中,也有当年的年轻气盛、年少无知和冲动冒昧,也有挫败、伤感和抓狂。但每次与母校老师回忆起大学的事,还都是高兴的事,老师们记得的永远是我们的好。我理解,挫折也是进步,烦恼就是成长。如果人一辈子非要栽几个跟头才能长大的话,我希望还是在大学时代。因为,没有哪段青春不荒唐,毕竟在老师眼里那时的我们还是个孩子。
        如果再继续回忆下去,恐怕十万字也不够,索性就先说这些吧。我永远爱我的母校。今年是母校建校三十周年校庆。校庆日那一天,我无论在世界上哪个角落也一定会回去,把我没有回忆完的那些话,与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慢慢聊出来……

        (作者系山东大学北京校友会副秘书长、山东大学(威海)北京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文发表在母校团委《盛开》校庆专刊)
 



山东大学(威海)北京校友京ICP备16009516号) 版权所有

官方微博 : http://e.weibo.com/sdwhbjxyh    投稿邮箱 : sduwhbj@163.com   官方QQ群: 4960719 4857346